博客年龄:17年0个月
访问:?
文章:3075篇

个人描述

花来衫里,影落池中。我愿做你心灵世界里的临水照花人。欢迎来到我的博客上静静地读我。 对每一朵花微笑,赞美你身边的每一个朋友,让世界充满爱和感动,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好。

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评课

2016-11-30 20:59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评课  

 我看了柴学东老师的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一课,我欣赏柴学东老师借景抒情的设计方法。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,其特点是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。课文中,肖复兴不仅多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,还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。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,然后追问:肖复兴为什么要反复描写爬山虎呢?再来读读这两段描写,想象画面,体会情感。不仅直接表达感情,还把情感融汇在爬山虎这种景物的描写之中。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,感受到这一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受,这一设计边读边悟,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借景抒情的写法

 

  教学目标

1.了解课文内容,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。感情朗读

2.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,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,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。

3.通过学习课文,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,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。

4.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,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。

4.2.2教学重点 评论 

 1.了解课文内容,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。感情朗读

 2.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,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。

4.2.3学时难点 评论 

 1.了解课文内容,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。感情朗读

 2.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,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。

4.2.4教学活动 

活动1【导入】 评论 

一、导入 整体感知,理清层次(课前板书课题)

1、这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26课,齐读课题。上节课,我们初读了课文,了解了课文内容。这篇课文是写爬山虎的吗?文章写了两个人,一个是大作家——叶圣陶先生,一个是初中生——肖复兴(课件)

2、主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?打开书看看。

(叶圣陶给肖复兴修改作文和请肖复兴到家里做客两件事,(生说师写)板书: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)

3、课件: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,(指课件)按照事情发展顺序,先写修改作文再写邀请做客。(课件)

4、回忆,哪几个自然段写修改作文,哪几个自然段写邀请做客?(课件呈现)

活动2【讲授】 评论 

二、学习改作文

(一)讲第三段,体会修改得多。

1.先看第一部分——上节课,我们细读了1、2自然段,现在看3、4自然段,这两个自然段都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,有什么不一样呢?

(师:你来读第三段,你读第四段)大家认真思考。(引导发现内容不同,一个粗略看,一个仔细看。写法不同,一个是概括写的,一个是具体写的)

2.小结:这两段一段是初看,一段是细看,一段是概括写,一段是具体写。

3.初看,肖复兴为什么愣住了,自读第三段(楞)加圈?(他看到了什么)

出示课文,指名读看到部分。

我打开本子一看,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。翻到我的那篇作文,我一下子愣住了: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,密密麻麻,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、钩或直线、曲线。

交流:改得多,怎么体会到的?除了改得多还有什么原因?(这是谁帮他改的?叶圣陶先生可是最崇拜的大作家呀!)

出示课件修改原文——这就是叶老修改后的作文。数数一共改了多少处?

数不过来吧。这只是其中的两篇儿,原文一共三篇儿半,老师数了10分钟,叶老竟改了150多处。你感受到什么?

我们这些小伙伴都惊呆了,何况肖复兴呢。这个楞字中包含着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哪!咱们来好好读读!(指两人读,随机评价)齐读

(二)讲第四段学习修改方法

1、仔细看,又看出了什么?认真默读第四自然段,数数具体写了几处修改? (谁说)

2、课件出示两处修改:

题目《一张画像》改成《一幅画像》,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。

 

“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?”叶老先生改成:“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?”

①“张”换成“幅”怎么就准确了呢?(板书:换)(指名说)

小结:换字修改的地方是只有这一处吗?你又有什么感受?(叶老先生改得多仔细呀!)

②(第二处单独出示)第二处是怎么改的?你读读原来的句子。你读读改后的句子。

③为什么这样改?

④(出示肖复兴解释的句子,生说)作者先写怎么改,然后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改。你们能理解吗?

原句中有两个动词。一个是——一个是——(变红色)。这句话要问的是“包上”还是“去掉了”呢?所以“包”在这里没有真动作,是个假动词,删去了使句子简洁规范。(板书:删)

⑤我们再来体会体会,老师读原句,你们读改后的句子。小声读原句子,大声读改后的句子。

⑥这一句就有两处修改,一删一换中,不仅蕴涵着叶老先生的认真态度和写作功力,还包含着叶老先生对一个孩子的关心爱护?(谁再来读读这一段)

4、学习增和倒

过渡:(指板书)删——更加规范、换——更加准确,从肖复兴举的例子中,我们也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,

我们也来仔细看看叶老修改后的作文,结合平时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,看看你还能有什么发现?——仔细看!(给时间让学生看)先看第一句,老师读肖复兴的原句,你来读改后的句子。(怎么改的,一处一处地说。)(上课了,写作文就得有声有色!肖复兴在上文说王老师站在哪儿,老师哪有站在门口就鞠躬请坐的。叶老增加了走进教室,更具体。(板书“增”。)第三处是删掉“了”简洁规范,第四处加了逗号清楚明白。)

这句话中的这个修改符号,你们认识吗?(板书:倒)

老师读原句,指名:你读颠倒后的,大家一起读颠倒后的——哪个好?

前后一倒个,表达就通顺了。(指板书)增、删、倒、换,是我们习作中常用的修改方法。看了叶老的修改肖复兴获益匪浅,我们也学有所得。

(三)学习评语感受关心,学习写作方法

叶圣陶先生不仅认真修改了肖复兴的作文,还写了一段评语。

1.指名读——

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,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。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,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。

(出示习作),看这是肖复兴的习作,这是叶老写的评语,你们有什么疑问吗?(改了那么多,密密麻麻的,怎么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呢?)从这则短短的评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? (你们真会读书,从简短的评语中读出了叶老的鼓励。你读出了叶老对肖复兴的关心爱护。)

正是叶老的鼓励树立了我——写作的信心。指课件:叶老这段充满鼓励的评语中,还蕴含着写作方法的指导,肖复兴领悟到了,你们能领悟到吗?(再仔细读读,学生发言)

具体事实,真情实感,是写好作文的关键。(板书具体事实,真情实感)

④ 肖复兴也正是在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,邀请做客两件事情上,深受感动,才写下了这篇文章。他不仅记叙了具体事实,也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。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一部分,老师讲述具体事实,大家朗读作者的真实感受

2、引读梳理——

初次拿到那个厚厚的大本子,翻到我的那篇作文——

②回到家,捧着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,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——

③叶老的评语十分亲切,充满鼓励——

我一下子愣住了。

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,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、平和以及温暖,如春风拂面。

这则短短的评语,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。

小结: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,能够逐字逐句地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学生修改作文,这件事对少年时代的肖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再读——

三、学习做客

(一)学习握手和交谈,感受叶老人品

过渡:邀请做客这一部分,又写了哪些具体事实,表达了怎样的真情实感呢?

1.默读6-10自然段,圈一圈具体事实,画一画真情实感。

2.引导交流:来到叶老家,他们都做什么了?

(1)握手

交流引导:同学们见面握手吗?(不握手,一般都是打招呼)大人见面才握手呢!再读这句话,从握手中体会到什么?跟于老师握握手,你是个聪明的孩子,于老师想和你交朋友。

2)交谈

还干什么了?(他们又谈了些什么呢?)这里有具体描写吗?这是概括写读——

 “融洽”是什么意思?

这一部分并没有具体写我们都谈些什么,只是概括地写——我们的交谈很融洽。

叶老先生见了我,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,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。

  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,仿佛我不是小孩,而是大人,一个他的老朋友。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,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,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,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。

你能通过“融洽”这个词语能想象出他们谈了什么吗?(不着急,停顿十秒钟,让我们的想象飞一会儿)飞起来了吗?谁来说——

交流点拨

加上我们的想象,原本概括的内容变得具体了!

其实呀,不是肖复兴没有写具体,而是编入教材的时候,把这部分内容删掉了。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?真想知道——睁大眼睛,仔细看

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。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,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。他说道:“这样好!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,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。”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,我没有背全,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。他又说:“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,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。”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,也是对我的期望。

4、他们谈学习,谈历史,谈叶老家的爬山虎。不像是大作家和中学生,倒像是老朋友在交谈啊。所以作者有这样的感受——你来读(写交谈的完整句子)

(二)体会借景抒情

1.这一部分,肖复兴不仅多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,还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。他写了哪种植物?(爬山虎)

找到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了吗?谁来读——

刚进里院,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。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,阳光都变成绿色的,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,闪烁着迷离的光点。

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,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,绿得沉郁,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,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,不停地摇曳着,显得虎虎有生气。

2、肖复兴为什么要反复描写爬山虎呢?(学生谈到《爬山的脚》)

你们都联想到我们刚学过的一篇课文《爬山虎的脚》,你们又猜对了!看,肖复兴的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。(指名读)

那时候,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《爬山虎》,便问:“那篇《爬山虎》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?”他笑着点点头:“是的,那是前几年写的呢!”说着,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。

3、此刻,在肖复兴眼中、心中这爬山虎就是——,叶圣陶先生就像那片(指课题)——绿绿的爬山虎

4、再来读读这两段描写,想象画面,体会情感。(先自己读,在指名读,)

不仅直接表达感情,还把情感融汇在爬山虎这种景物的描写之中。(齐读)

5、最后一段,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受。(出示句子)

我非常庆幸,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,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。他跟我的谈话,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:作家就是这样做的,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。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。在我的眼前,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。

理解“楷模”,(查字典):榜样,模范。谁来说说楷模是什么意思?

叶圣陶先生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肖复兴早有耳闻,通过这这两件事,他又感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,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。(课件相机标注:人品作品做,写)

读到这里你能结合修改作文,邀请做客这两件事,谈谈作家是怎么做的,他的作品又是怎么写的吗?(关心少年、认真、平和,平易近人。认认真真、一丝不苟)

④小结:确实堪称楷模。

6、结尾:

①这是文章的结尾。(齐读)肖复兴要表达什么意思?你们能读懂吗?

在我的眼前,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。

(说不上来,引导启发)春去冬来,爬山虎能总绿着吗?二十多年过去了,那片爬山虎能总绿着吗?

小结:15岁时的那个夏天,肖复兴来到那个小院,见到了大作家叶圣陶先生,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,叶老帮我修改作文,邀请我做客,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,怎样作文。1992年叶圣陶先生去世四周年之际,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,近30年了,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,一想起叶圣陶先生,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。

——在我的眼前,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。

 

板书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修改作文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具体事实

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        换 删 增 倒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真情实感

邀请做客

 

 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